第246章(第2/2 页)

为你积攒很多功德的。”

在宁秉兼的安排下,长乐郡主萧福馨捐赠的村塾建立起来畅通无阻。

先从长安城附近的村子开始,摄政王府有钱又有权,谁也不敢有异议,也不敢阻拦。

更何况,这村塾建起来对村里也只有好处。

建村塾需要人工,每个村子都有一些木工、瓦工,就地帮助部分人不出村就能赚到工钱。

并且,一些落第秀才和老童生也因村塾的建起有了差事。

一个村塾雇用一名塾师,让他们有了稳定的进项,每月的月银到镇上的巡查馆领取。

每一个村塾建成后,监工都会与塾师和众人说一遍,这是长乐郡主捐赠的村塾,村塾的一应开支都是由长乐郡主所出。

村塾里的书本、笔墨纸砚也都是由塾师去各镇的巡查馆领取。

大家看着村塾上“福馨村塾”四个字,纷纷跪地感激长乐郡主。

因免费入学,学龄只要满五岁,没有上限,不少家里活计不忙的,便让孩子去上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