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新东西被拿来当做礼物赠予韩璐,进行炫耀,一点都不奇怪。
感受着口中酸甜的柠檬,韩璐漫步在山间小道上,心中感慨万千。
在这略有些偏僻的小山村中,《常识》都已经传播开来,真真切切让南朝凡俗凡人感受到了它的好处。
那在稍大一些的城市中呢?韩璐很是期待。
不过与此同时,韩璐也稍稍有些后悔,后悔在东阳城中一时间忘了温尔雅的嘱托。
要不然,东阳城那个商旅来往频繁的大城市,肯定是进行调查的好地方。
不过也不碍事,作为修士,韩璐能够日行千里,临时寻一座繁华的城市前往也非难事。
再次打开地图,韩璐的目光在地图上徘徊了一会儿后,将目光落在了距离此地大概百里的一座名为“闽兰港”的小城。
闽兰港是一座倚靠源水建立的港口。
因为其独特的商业属性,在港口建立后的不过百年便以港口为中心形成了一座不小的城市。
虽然闽兰港往来的商旅不及东阳城的三成。
但在南朝中,也算是一座能够排行前十的大城。
除此之外,闽兰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原因,还是南朝与北朝之间往来最为频繁的港口之一。
韩璐若是再此地调查,不光能够了解到《常识》三册在南朝的推广情况,还能知晓这三本为全中原凡人带回来并进行修订书册,有没有帮助到北朝的普通人,让韩璐、温尔雅建立真正惠及全中原凡人的大功德。
御剑飞行,直奔闽兰港,不过一刻钟多些,韩璐便抵达了目的地。。
驾驭灵剑,悬浮在空中,韩璐望着远处在源水最平缓的地段南北往来的大小船只,以修士的眼光欣赏着一片繁华世界。
默默的俯视了好一会儿,她才缓缓降落,以步行的方式进入了闽兰港中。
跟随着从港口前往城市的人群,韩璐稍稍废了点时间,便寻到了她的第一个目标。
一家占据了沿街的两层三个店面名为“朱兰书屋”的书店。
直截了当的进入书屋,看看《常识》三册卖得如何,再向书屋老板打听几句,这无疑是最快了解《常识》三册在此地推广的实际情况的便捷途径。
进入书屋,韩璐一眼便看到了摆放在书架上最显眼位置的《常识》三册。
书架前,有两位商人打扮的书客正在翻阅《常识》。
两人熟识,一面翻书还一面交流几句。
稍稍凑近了两人,韩璐也从书架上拿起了一册《常识》,随意翻阅,偷听着两人的对话。
商人逐利。
这两位北朝商人来此地寻《常识》三册,自然是为了从中挖掘赚取金银的法子。
《常识》的出现将众多新东西以及提高生产力的方法带到了中原,自然也让一部分嗅觉灵敏的商人发了横财。
有商人从《常识》中学到了羊肠避孕的方法,寻觅工匠,制造了一款避孕商品,行销中原,只是一年便为他赚取了千金。
有商人习得了《常识》中的锻炼金属的法门,以此生产制造合金,改良工具,成功的抢在《常识》推广开来前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还有些商人则更是干脆,直接将暂时还被列为禁运品的《常识》三册统统在南朝誊抄记下,再待会北朝翻刻盗版,赚取金银。
逼得原本还想着依靠《常识》的推广而在几年时间里提升国力的南朝皇帝不得不放宽了禁令,鼓动皇商于北朝的部分地区推广正版,让着三册神书更快的在中原大地上传播开来。
现在,这两位商人便是盘算着倒买倒卖的事儿,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,将这不算昂贵的书籍贩卖到偏远的小镇甚至西域、南疆,以此牟利。
这般粗放的赚钱方式让韩璐听了,她不由得生出了“小偷瞧不起强盗”的感觉。
放下手中的书,韩璐走了几步,又去寻店家打听消息。
生得漂亮,气质不凡,又是主动搭讪,韩璐哪怕是真的询问什么商业机密,只怕是这位书屋的店家也愿意谈几句,将韩璐所想要知道的一切统统告诉她。
待一刻钟后,韩璐购买了几册修真小说从“朱兰书屋”走出后,她便已经从书屋老板这儿知晓了不少闽兰港本地《常识》三册的售卖、推广情况。
果然,情况并不如温尔雅所知晓的那般乐观。
只有商人阶级以及少数知识分子认识到了《常识》的价值。
而绝大多数的凡人,都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阶段,主动去购买,阅读,从中汲取知识的人很少。
像是韩璐之前拜访的那两座村子,若非是村长以及村内的读书人帮着推广、运用《常识》,村子中的农民以及其他底层住民肯定无法享受到《常识》带来的便利。
在《常识》对外印售的五年时间里,闽兰港中的朱兰书屋卖出的常识不过三千册,远不及韩璐储物袋中新添的修真小说。
若非是因为南朝官府大力推广,这些销路只能算是一般的书才不会被摆在如此显眼的位置。
如此情况,实际上是在韩璐的意料之中。
毕竟,这片世界的科技水平在十万年中并未有巨大的飞跃、进步。
凡人的思想又因为修真一事而变得愈发的顽固。
如果不是有利可图,只怕是商人都不会主动帮着推广《常识》。
改变传统思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哪怕是有官府助力也是如此。
任重道远。
如此过程,可能需要持续十年,二十年,甚至是一两代人才会效果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