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77章 【那是一段黑历史】(第2/6 页)

大世争锋 水鬼游魂 950 字 2024-02-22 08:23:57

落后英国、德国一代;到了中期,是两代。

这个差距简直就是让人绝望的差距,当然,鬼子是绝对不会承认的。可实情确实如此,战争初期,英国和德国的主力战斗机都用上了水冷活塞发动机,功率大,冷却快等优点就不用赘述了。而且水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,在螺旋桨前面制造一个锥形的破风装置,减少阻力。日本当时的所有战斗机的发动机都是风冷的。那个巨大的黑洞洞的进风口,看着就累赘。在战争后期,英国和德国都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技术(这个技术是在二十年代末英国人弗兰克?惠特尔提出的),日本还在用战争初期的那套发动机。

零式战斗机的优势是因为重量轻,航程大,速度快。关键就是运用了部分新材料(铝合金),并减少了飞机装甲覆盖,采用镂空蒙皮的技术。好处就是轻,太轻了,装上副油箱能飞4000公里。坏处就是。真个飞机做的就像是大号的风筝,一戳就破,连补救的办法都没有。尤其在三十年代,全金属飞机发展的高速期。战斗力主力武器虽然还是机枪,但是子弹换了,使用特种子弹,比普通的机枪子弹贵几十倍。换成了带有短期燃烧功能的破甲燃烧弹,沾上就着,要是全钢飞机。顶多也就是熏黑而已。而零式战斗机,那就像是干柴遇到了烈火……

零式战斗机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,主要有两点:英美消极抵抗,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;其次,就是飞行员普遍没有战斗经验,这和日本飞行员拥有几年的战场经验是绝对没办法弥补的。

这才几年啊!

发动机就落后了一代,而且这一代,是螺旋桨飞机落后喷气式飞机,可见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速度有多可怕。

其实,王学谦对于民国的航空工业也有误区,原本以为这是民国时期的一片空白。没想到却获得了意外的收获。而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,他在犹豫民国的航空工业如何发展,发动机工厂的建造是否能够民用化等等。而采用装甲防护到位的中型战斗机,还是用大马拉小车的办法,仿效零式战斗机的经验,放弃装甲偏爱速度的发展轨迹?

可实际并非如此,且不说冯如,他的成功更多的是美国技术的成功,广东飞行器公司是没有发动机生产能力的,冯如造出的飞机,外壳是民国的,但心脏是美国的。可官方的飞机制造和航校发展其实并不慢,在袁世凯时期就已经开始正式督办了。燕京的南苑航校在民国二年就创办了,并开始为北洋培养飞行人才。到民国十二年,已经是足足十个年头了。